其次,安全问题是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发生多起储能电池爆炸起火事件。随着储能装机规模的扩大、电池单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型储能形态的出现,储能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更多,安全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另外,储能系统的整体利用程度偏低。根据中电联2022年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利用系数为15.3%,电网侧储能利用系数为14.8%,用户侧储能利用系数为28.3%。
首先,利用数字技术可降低储能系统成本。通过建立电池的可重构网络,能够实现对电池的柔性和精细化控制,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依托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用户可按需使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共享储能资源,按需支付服务费,共同分担投资和运维等方面成本,从而降低每个用户的相关费用支出和社会的整体资源投入。一旦发生故障,运维人员可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操作完成故障电池模组的检测和单独隔离,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可提高储能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数字化的储能系统可以通过电池的可控并联来降低热损耗,通过电芯间的动态重组来防止热堆积,降低电池故障发生概率;通过控制可重构电池网络开关的通断实现故障控制,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水平。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可增强储能系统的感知能力。建设电池管理系统,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及剩余寿命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电站和设备的状态分析、预警,可有效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再者,利用数字技术可提升储能系统整体利用效率。2014年,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提出了“云储能”的概念。2018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提出了“共享储能”的概念。目前,相关模式已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支撑“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的底层技术,可将零散的储能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储能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复用,助力盘活闲散的储能资源,提升储能设备的利用率。
三 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多方协作
在政策层面,政府部门需出台针对性更强、更加细化的鼓励政策,以示范项目、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广数字化储能电站、智能运维、“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
在市场层面,相关企业需积极探索各类数字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解决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建设具备多种功能的数字化储能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化、全场景、体系化的服务,为各类用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
Leave A Comment